【院士訪談】
◎本報記者 張 蘊
院士談科普:
我始終認為,科學家的舞臺不應僅限于實驗室,更該拓展到廣闊社會。
食品科技與民生直接相關。科研工作者應主動承擔與公眾溝通的責任。我們要正視公眾的合理關切,通過坦誠的風險溝通和持續的科普教育,彌合科學事實與公眾認知之間的信息鴻溝。科普的最終目標是構建多方協同、信息透明的信任體系,讓科技在保障安全、促進健康的前提下,真正服務于社會福祉,避免因誤解或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科技恐慌”。
科普是連接實驗室與餐桌的橋梁,能幫助消費者識別食品優劣、讀懂營養標簽、破除安全謠言。這不僅能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更能倒逼產業升級,形成“科研—科普—產業—消費”的良性循環。
科普更是播種未來的事業。當我在科普講座上看到孩子們因了解海洋生物的神奇而睜大雙眼時,就仿佛看到了未來科學事業的希望。激發年輕一代的科學熱情,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這份工作的重要性,不亞于任何一項科研突破。
——朱蓓薇
近年來,一種來自南極海域的無脊椎浮游動物——南極磷蝦,正越來越多地“游”上人們的餐桌。它數量龐大,蛋白質含量高,具備生物醫藥等方向的巨大潛力。
然而,當前我國南極磷蝦加工仍面臨諸多痛點。多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教授、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朱蓓薇帶領團隊,圍繞南極磷蝦開展了系列研究。近日,朱蓓薇團隊在南極磷蝦全組分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多項技術突破。
我國在磷蝦功能產品的研發與市場轉化方面,還存在哪些差距?如何推動海洋食品產業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多年深耕海洋食品營養與高值化開發利用領域的朱蓓薇。
提升國產磷蝦產品國際競爭力
記者:您和團隊在南極磷蝦加工領域攻克了哪些難題?
朱蓓薇:行業里一直有個說法,南極磷蝦加工有三大難題——運輸成本高且品質易劣化、精深加工技術缺乏、產品種類少且附加值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團隊的思路是打通整個生產鏈條,核心是圍繞“陸海聯動、精準控制、高值轉化”,實現系統性突破。
我想重點說一說“船上加工”。過去,磷蝦捕撈后是運到陸地上再加工,不僅運輸成本高,其品質也會受到影響。為此,我們團隊依托“以空間換時間”策略,將精深加工環節前移至捕撈船,確保磷蝦在捕獲后數分鐘內進入生產線,在高效處理的同時嚴格把控品質,有效避免了長途運輸導致的鮮度下降與成分劣變,最終實現從“保鮮保活”到“高值化轉化”的全鏈條技術升級,并同步達成節能減排目標。這一環節,我們采用了低溫熱處理與階段式精準控溫干燥工藝,能夠做到在提升脫水效率的同時保留蛋白活性。
對于另外兩個問題,我們也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法。為解決精深加工技術缺乏問題,我們通過陸海聯動高效提取與靶向精制技術,提高了油脂回收率;構建全程抗氧化體系,有效控制了氧化問題;開發船上脫殼采肉技術,降低了去殼蝦粉的氟含量,顯著提升了產品安全性。
至于產品種類少、附加值低這一問題,我們從功能基料創新與產品矩陣構建入手,開發出磷蝦油、蝦油微囊粉及蝦肉糜類風味制品等多類高附加值產品,成功實現了從原料到高值食品的升級。
記者:當前,我國磷蝦產業的發展狀況怎樣?要實現進一步發展還面臨哪些阻礙?如何克服?
朱蓓薇:南極磷蝦產業從2009年開始發展,至今已經歷十余年,可以說已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就。我國迅速躍升為世界第二南極磷蝦捕撈大國,也構建了相對完善的南極磷蝦產業體系。
但要進一步發展,我認為還要圍繞“綠色化、精準化、高值化”三大方向繼續開展技術攻關。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包括磷蝦油品質提升與氧化控制技術、磷蝦油的功能開發與作用機制、磷蝦磷脂綠色制備與穩態化遞送技術、磷蝦肉食用品質精準調控技術和磷蝦功能活性肽智能化可控制備與活性維持技術。
突破這些技術可以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磷蝦加工從粗放加工向精細制造的轉型。產業也將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階段。
記者:您剛才提到,我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南極磷蝦捕撈大國。怎樣才能提升國產磷蝦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朱蓓薇:我認為應構建“技術—標準—品牌”三位一體的戰略驅動體系。
技術上,要把基礎研究做好,包括磷蝦功能組分構效關系與體內代謝機制等,突破高效提取、活性保持與穩態化遞送等關鍵技術瓶頸,加快推動全鏈條裝備智能化升級。標準上,要盯緊全鏈條,建立健全覆蓋原料、加工工藝、終端產品的標準體系,強化關鍵質量指標管控,推動檢測方法國際互認,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掌握標準話語權。品牌上,要靠“超標準品質”說話,借助國際認證與全鏈可追溯體系建立消費信任,再通過精準市場教育與科學傳播,塑造“安全、高效、可持續”的專業品牌形象。
打出這套“組合拳”的目的,是通過技術攻堅筑牢產品競爭力、通過標準建設提升行業話語權、通過品牌打造增強市場認可度,系統推動我國磷蝦產業實現全球價值鏈躍升。
打造地域特色海洋食品產業帶
記者:您認為在推動海洋食品產業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過程中,需要突破哪些核心技術瓶頸?
朱蓓薇:將海洋食品產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這一核心驅動力,系統突破四大技術瓶頸。
一是新資源挖掘與全值化利用。要大力發展深遠海與極地海洋食品新資源開發技術,構建集智慧貯運、智能加工、品質控制與高值化轉化于一體的陸海聯動加工技術體系。
二是低碳智能加工與品質保真。應推動產業升級,研發食品物理加工和生物加工新技術,融合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構建數字孿生生產線,實現精準、高效的智能制造。
三是功能精準挖掘與個性化設計。需深入解析海洋功能因子的作用機制,結合精準營養學,為特定人群開發具有實證健康效益的特膳食品與功能產品,實現產品價值的躍升。
四是全鏈條風險防控與可信溯源。要建立針對新型污染物的主動安全預警體系,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從“漁船到餐桌”的全程透明溯源,構建海洋食品安全全鏈條主動防控體系。
突破這些技術瓶頸,有助于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增強我國海洋食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國際話語權,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如何通過科技賦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食品產業帶?
朱蓓薇:海洋食品加工業是推動沿海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我國海洋食品資源開發利用仍不充分,加工方式相對粗放,產品附加值有待提升。亟需通過科技賦能,打造特色鮮明的海洋食品產業帶。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推進。
首先是推動技術升級,實現海洋食品精準加工與營養保持。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海洋食品資源,重點推廣適度加工與綠色制造技術,將原料轉化為營養食品、功能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同時,對傳統海洋特色食品進行工藝解析與工程化轉化,實現傳統海洋食品的標準化與工業化生產。
其次,構建標準化與智能化海洋食品生產體系,賦能產業集約發展。應整合產地初加工與精深加工環節,制定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鏈條標準;推動智能化分選、節能干燥、自動化包裝等裝備應用,建設區域性海洋食品集約化加工示范中心,從而降低損耗、提升品質、擴大規模。
再次,強化品牌科技內涵,延伸產業鏈條。要依托產地獨特海洋資源與加工工藝,加強海洋食品營養成分、活性物質等科學背書,打造“一地一品”科技型區域品牌。同時,推動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實現全鏈條增值與綠色發展。
通過上述科技賦能路徑,可系統提升沿海地區海洋食品加工水平,將海洋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為沿海地區鄉村振興和海洋經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培養復合型食品科技人才
記者:對于有志于在戰略資源領域開展研究的年輕科技工作者,您有何建議?
朱蓓薇:回顧團隊研究歷程,我深刻體會到,青年科研工作者想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應當以國家戰略需求為指引,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路徑,在解決產業“卡脖子”問題中實現科研價值的升華。
科研選題要堅持“頂天立地”,既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要扎根產業實際痛點。技術攻關要“使命引領”。這意味著選擇技術路線時,要自覺將國家利益置于首位。價值實現要“貫穿全鏈”。科研的真正價值在于將技術成果轉化為推動產業進步的現實生產力。
因此,年輕科研人員應當胸懷“國之大者”,錘煉過硬技術本領,勇擔成果轉化之責,在投身國家發展需要的實踐中,成就兼具科研高度與時代厚度的學術人生。
記者:您在大連工業大學長期參與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您認為應如何完善青年科研人員支持體系?
朱蓓薇:我認為構建更加科學、多元的支持體系與評價機制至關重要。關鍵在于推動科研范式從論文導向向產業需求導向轉變。
設立產業需求導向的專項課題。我建議主管部門協同龍頭企業,設立“揭榜掛帥”類課題。課題指南應直接來源于產業實際需求,鼓勵青年科研人員與企業聯合申報,并建立以技術突破、成果轉化和產業價值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引導科研人員對接產業。
優化科研評價體系。高校與科研院所應在評價體系中大幅提升技術成果轉化、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等的權重,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認可專利轉化、工藝標準制定、解決行業關鍵技術難題等多元貢獻。
搭建校企對接平臺。建立“科技小院”、校企聯合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對接平臺,常態化組織產業技術需求對接活動,幫助青年科研人員精準把握行業需求,同時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實現雙向賦能。
記者:食品產業數字化轉型正不斷深入。您認為此背景下,高校應如何培養食品科技人才?
朱蓓薇:食品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應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具備復合型食品科技人才。
要做到這一點,應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在保留食品科學核心課程的基礎上,開設“食品+”交叉課程模塊,將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等納入專業課程體系;推行“微專業”制度,允許學生跨學院選修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相關課程,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還要組建跨學科師資團隊。由食品科學、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等多學科教師共同組成課程組與導師組,開展聯合授課與協同指導。
同時,我認為應強化實踐教學融合。可以與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食品企業共建“校企聯合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參與智能生產線優化、質量追溯系統開發等真實企業項目。
如此,通過課程重構、師資交叉與產教融合,才能更高效、更系統地培養出既精通食品專業,又熟練掌握數字技能的下一代食品科技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