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河北石家莊、邯鄲等地陸續推出了網約公交車服務,引發社會關注。市民打開手機小程序,選擇附近的站點和目的地,即可在指定區域“打”到網約公交車。
事實上,網約公交車服務并非新鮮事。北京多年前便推出“定制公交”;自2022年4月份至今,陜西西安多個片區為市民提供“捷巴士”靈活公交服務;去年3月18日,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動態公交”正式上線。近幾年,全國多個城市陸續試水網約公交車,其票價也與傳統公交相差無幾。
為什么越來越多地方的公交選擇突破傳統運營模式,積極轉向“網約化”?隨著私家車、軌道交通以及電動自行車等多元化交通方式的快速發展,城市公交運營持續承壓。部分傳統公交車難以及時精準匹配客流變化,陷入“有的線路跑空車、有的線路擠不上”的尷尬境地。
如今,借助大數據、算法等技術手段,網約公交車實現了運力和需求的“動態拼單”,變“人等車”為“車找人”,不僅有助于優化有限的運力配置,也可以減少公共資源的浪費,降低公交運營成本。網約公交車既具備了網約車的靈活性,又保留了傳統公交的普惠性,自然能收獲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
不過,網約公交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傳統公交線路覆蓋不足的空白,解決了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但作為創新模式,要想可持續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比如,目前多地網約公交車仍處于試點階段,在整體公交客運量中占比較小,票價也較低,且服務多集中于特定場景,主要作為傳統公交的補充與優化。一旦轉向常態化大規模運營,將面臨成本控制和運營效率的雙重考驗。此外,網約公交車依賴網絡應用,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場站配套和服務協同。
未來,讓公共服務和城市治理更有力度、精度和溫度,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不妨多一些“主動找乘客”的網約公交車。
(作者:臧夢雅 中國經濟網供稿 來源:經濟日報)